当然,除了这些事,这些天他们在镇内行走,一路情形,倒让各人大开眼界。(){}
宣府镇已经非常繁华,京师虽大,然乞丐满地,流民满街,到处是饿死倒毙的人群,特别垃圾处处,土灰满城,这里却是生机勃勃,充满生气与活力,特别脸色红润的人到处都是。
而且这里的百姓,怎么说呢?
总让人有一种怪异的感觉,或者说他们身上有与众不同的气势,那是一种自信与昂扬交杂的气势,个个走起路来也是昂首挺胸,大步流星的,浑然没有李邦华往常所见那种麻木,卑微,畏惧与怜苦。
似乎这里人等,上上下下,都怀有一种希望,或者说怀有一种梦想。
李邦华仔细观察着,进入宣府镇后,宽大的沙石路面就非常平整,主干道上,还混有一些石灰泥水,一直向远方蔓延过去。
虽然道路宽阔,可使数辆马车并排行走,但却实行着一种当地人称为“交通规则”的行驶方式,左来右往,车马再多,也无需避让,更不会拥挤,显得井然有序。
沿途屯堡村落密集不断,而且规划井井有条,没有丝毫杂乱。
这些聚居地也处处可见繁华,各类商铺鳞次栉比,百姓与商人往来不断。真是鸡犬相闻,人烟茂盛,便若这里非大明之地,而是另一个没有灾祸,没有战乱的美好国度。
李邦华还观察到一点。这里干旱现象并不比京师各处为轻,但处处却有着完备的水利。特别灌井水车云集,可以保证粮食的收获,这让李邦华凛然他们基层的组织力度。
其实天灾历朝都有,大明初期、中期,各样大灾也屡见不鲜。特别万历年间为重。但最终都挺过去了,便是那时基层组织力量还在,朝廷中枢也有着执行能力。
但因为里甲制废弛,特别张居正改革后折粮为银,全大明里甲长皆成贱役,地方变为士绅把持,造成真正的皇权不下乡。府县以下全为乡间自理,无政府主义横行,这才是财政破产的真正原因。
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,李邦华隐隐明白这内中积弊,然要回头,现在已经不可能。
种种路上情形,也让各随员部众看得啧啧称奇。早闻宣府镇繁华。亲眼看见,远比想象的要富裕繁盛得多。
特别这里的安宁让许多人砰然心动。
或许一行人中,许多人生活要比这里普通百姓为好,但那种安全感,是别处远远不能获得的,怪不得那么多人对宣府镇向往。将自己族人不断移居过来。
李邦华神情更为郑重,心想:“此乃王霸之业也!”
特别让他心惊的是。此处武风极盛,很多路人行走的人多有佩带刀剑,然他们并非生员秀才,也非巡检兵丁,只是普通百姓罢了。()
虽然大明朝,还有历代汉家皇朝默许百姓拥有五兵,只盔甲、长枪、劲弩、强弓等不得拥有,但其实还是一种潜规则,没有王斗这样公然许可的。
这岂不是说,王斗若有异心,只需登高一呼,再增数万强军只是轻而易举?
李邦华还听说了,宣府镇内许可百姓购买或拥有火器,靖边军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铳炮犀利,果真如此,他们入伍之时,甚至不需要多少训练,就可以成为精良铳兵。
这是何等惊人的事?李邦华越想内心越是沉重!
……
这日车马仪仗走到怀来城,怀隆兵备道马国玺率官员出城十里相迎,更隆重设宴款待,并送上仪金什么。
其实早前车马走过榆林堡时,延庆州知州吴植,南山路参将俞桂,陵后总兵陈九皋,多少也有送来仪金,虽然不多,但足以让人热泪盈眶了,终于遇到自己人了,还是自家人好啊。
按照旧例,钦差下来,随员一路勒索地方只是等闲,巴结的官员更是如潮而致,到宣府镇这么憋屈的事情,众人还是第一次遇到。
好在宣府镇还是有忠义之士的,不象王斗那一派,如此的无君无父。
便是李邦华,也是一阵感动,虽然他仍然不收钱,婉言拒绝了各方仪金,但众人的心意,还是让他感觉到了尊重,这才是朝廷大员该有的体面。
礼不可废!我不收钱,这是我的风骨,但起码的尊卑体统,又岂可不要?
王斗毕竟是小兵起家,粗野无行,这底蕴,就是差了。
当然,他自己不收钱,但底下人收钱,就很难管到了。
特别随行几个太监与锦衣卫,只是考虑到李邦华钦差身份,朝中派人护送罢了,并不怎么将这个弃员放在眼里。
现在宣府镇的旧官体系,其实说没钱没钱,说有钱还是有钱的。
宣府镇的民户人口持续流失中,余下越多的人,也申请改为军户,马国玺等人要交税,全要看王斗的脸色,看他是不是会转一点钱过来,否则,他们哪有税粮上交国库?
朝廷对这些官吏粮饷的发放,也是时断时续,若靠朝廷的俸禄,他们早喝西北风了。
好在蛇有蛇道,鼠有鼠路,很多官员仍然“宁死不屈”,便若吴植,强硬与王斗对抗到底,只是他的家人族人,已经纷纷转入王斗体系了,最少拿在手上的,也是一个归化籍。
然后他们开店设铺,倒也每日钱粮进项不断,当然,他们的店铺必须要交税,开始各人不愿,日子久了,也习以为常了。